- 11-14【旅游攻略】武宁“72拐”,体验感堪比皖南川藏线六…
- 05-29武 宁 客 运 站 班 车 时 刻 表
- 05-22山水武宁精品旅游线路
- 11-01山水武宁精品旅游线路
- 05-29武宁县长运公交公司公交线路一览表
- 04-01九江武宁2日自驾游:庐山西海观湖岛-武宁72拐天路-…
我县白崖山惊现“浣云亭”,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的武宁往事……
3月23日,我县狼行天下户外登山运动爱好者,吴军、夏金生、钱江科、王登宇、等男女十多人,开车来到了严阳石坪,在当地请了一位50余岁的农民做向导,开始了徒步登白崖山。
攀登伊始,他们面前便呈现出一片绝妙的险峻风光。这里地势两山夾一峡谷,瀑布磅礴而下其声如雷,向导说此处名叫一线天。
下午1时左右他们终于登上了山顶 ,这里较为平缓且开阔,再往前走一段就是靖安的地界了。
当他们往回走时,没有完全按照原路返程。大约下午3点时,他们发现了一堆石块,有石板、石柱,散落在将近百步范围内。奇怪的是,这堆石料当中平躺着一块约90公分长,70公分宽的碑。上面刻有字,字体清秀、而且很清晰,上面赫然写着:浣云亭记。
呵,原来这里坍塌的是一座亭子,名字叫做“浣云亭”。
回到家里已是晚上八点,身为图书馆副馆长的钱江科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就把在严阳山的所见所闻告诉博物馆的资深职员汤洛阳, 汤洛阳眼睛一亮,于3月29 日,与钱副馆长两早晨7点时又一次向白崖山进发。
汤洛阳的身体素质可比钱江科差很多,由于穿行原始森林和石榴港峽谷用尽了气力,连个照相机都背不动。到达浣云亭位置时,已经精疲力竭。
倒在地上歇息片刻,无心观赏奇特的景色,两人抓紧时间进行勘察、拓片。不然,天黑之前下不了山。
当然,他们还有斩获,他们在杂草丛生中发现了连接浣云亭的登山小道人工石头台阶和两三里一个的人工用石块堆砌的只能容纳入一个端坐的避风躲雨的小洞。这样的石洞,他们发现了4个。
原本想把石碑扛下山的打算被迫取消。同样,他俩此行耗费了14个小时,汤足足瘦了10多斤。那块碑,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
回来后,他们向我述说了经过,我细看了他们拍回来的照片,可惜的是拓片因碑湿而模糊不清。
幸好,我在明清县志上找到了碑文:“浣云亭记”。内容与碑刻照片基本一致,在修宁诸君的帮助下,总算弄清楚了原委。
尤其是雷奇,准确地译出了汤洛阳、钱江科从白崖山拍下来的碑文。〔此文与县志上的《浣云亭记》有点出入,有些字很生僻〕
白崖山,是我县九岭山脉一座名山。也是我县与靖安县交界之处。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才始立靖安县,“析建昌、奉新、武宁三县之地以益之”。在937年之前与武宁同属一县。
崖山,因产白色石头而闻名。我县人民因白崖山座落严阳乡习惯称之为严阳山,是我县南面较高的山,有1521.7米高,它和我县其他大山一样,海拔1200米以上不会有树木竹林,只有草甸。
这里往前走就是靖安,在没有车马的年代,山路难行,但不失是一个捷径。过往行人不少,是需要一座避雨水躲风雪的歇脚之处。何况此山风景秀丽,视野极佳。
试想,累乏时,亭内歇歇脚,观观景,心旷神怡,品品茗,解解乏,如饮甘露。岂不是神仙般的飘逸?
正好,武宁有一名姓张的大夫(古代职官名,清代泛指一般官员或文人)叫友山。而且几辈都做官,只有一个女儿,秉性聪慧且善诗文。颜值也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老师给她取了一个极有诗意的名:浣云。
张友山很早就给浣云订了亲,是一位孝廉——熊桂生。不知何故,不久,张友山亡故。熊其实已有一子,庠生,也是孝廉。熊家还在订亲时,送了一付金手镯给浣云姑娘作为信物。可浣云姑娘却把手镯卖得的钱,买了许多劝人从善的书籍赠送予人,而且不写自己的姓名。一时留下佳话广为流传。
1854年,她全家仅存的孤儿寡母,举家为了躲避太平天国长毛军来到了严阳大源。后来发现此处过于荒僻,流寇深重时又到靖安躲避。
可路经白崖山,实在险峻,都觉得掉下去就会没命了,只好将身体绑着(山上树木)往前走。她乘坐肩轿,卷起帘子边走边向外看,见树枝冻裂,风势汹涌而来,四十里路几乎杳无人烟,令人非常悲怆。
流寇退去后,城池一片废墟。她只好又返回大源一个叫芙蓉窝的小地方暂住避难。
此时,浣云小姐便与太母及母亲郑宜人商量。提出,应该在通往靖安的白崖山建一石亭,方便行人,以作休整。
此亭不可以盖瓦,须把石料砌得像桥拱一样,要象湖广和四川一样的石亭,式样要新颖别致,必须用白崖山的石打造,亭的四角要翘。门的两端要砌台阶,亭的里面要安排人们坐歇和临时睡觉的地方,还要刻上工匠的姓名。
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张女即刻招募工匠和买下地盘筹料建亭,花费了不少银两,建成之后。过路的人多了起来,大家都喜欢在此亭歇息,不再担心风霜雪雨,也不怕太晚了没有暂宿的地方。
原本此亭无名,恰巧亭子建好不久,浣云姑娘却仙逝了,于是大伙为了纪念建亭人,一致同意把此亭叫做“浣云亭”。
五年后的中秋,许多人云集严阳,其中不乏有游玩者、路过者或专程参观者。
其中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老人齐聚于此并说,“张氏这么个好女人,在外经历风霜(避流寇、建亭台),还没出嫁就溘然长逝,避开姓名而彰显表字(浣云),为这个亭子命名(也许)并不妥,容易给世人留下话柄。”
可一名儒生提议说,“自古便有浩然亭,有宋玉亭,都是以大名传至现在的,以表字命名确实也算不上轻佻不庄重,您何不记下这事呢?虽然不是张氏的本意,或许人们看到它(她),就想到她的美好品德存于世间。”
众人皆以为然,于是就把这事原本地记下来,交由老儒们都审阅后,同意刻石。
从此,在1500米高的白崖山上一条通往靖安的路上,一座造型别致的方形石亭“浣云亭”矗立在那里。由于地段偏僻,行人少,再加上公路修通,“浣云亭”渐渐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直至百余年后的今天,这段尘封已久的武宁往事重归人们的视线,交由后人们续写出新的篇章……